期刊信息
刊名: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
曾用名:现代图书情报技术;计算机与图书馆
主办: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主管:中国科学院
ISSN:2096-3467
CN:10-1478/G2
语言:中文
周期:月刊
影响因子:0.912234
数据库收录:
北大核心期刊(2004版);北大核心期刊(2008版);北大核心期刊(2011版);北大核心期刊(2017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7-2018);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9-2020);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7-2018);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9-2020);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期刊分类: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
期刊热词:
研究论文
曾用名:现代图书情报技术;计算机与图书馆
主办: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
主管:中国科学院
ISSN:2096-3467
CN:10-1478/G2
语言:中文
周期:月刊
影响因子:0.912234
数据库收录:
北大核心期刊(2004版);北大核心期刊(2008版);北大核心期刊(2011版);北大核心期刊(2017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7-2018);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2019-2020);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7-2018);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2019-2020);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数据库;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期刊分类: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
期刊热词:
研究论文
分析学校德育中数据的缺失及其限度,使得数据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在德育方面,我们缺乏通常的数据。德育在升学考试中的学科地位虽不显著,也不特别受等级考试的捆绑,但是德育过程中强调对好人好事频次的统计、对学生道德水平的赋分等,也无
在德育方面,我们缺乏通常的数据。德育在升学考试中的学科地位虽不显著,也不特别受等级考试的捆绑,但是德育过程中强调对好人好事频次的统计、对学生道德水平的赋分等,也无不体现其在数的层面把握和运用“数据”。学校德育中这种对数据的粗糙运用,实质上乃是一种数据的缺位,因为数据的内在作用不仅没有发挥,真正意义上的数据也没有出现。数据的内在意涵显示,上述现象对于德育而言,其不仅仅是一种元素或一个因子的缺位,某种程度上关涉德育的根基和意旨的问题。它已经使得学校德育在目标的制定、内容的构成和呈现、结果的考核上都存在着很大的缺陷;相反,进一步思考数据与德育的关系,会发现数据有着尤其实在的作用和可贵的价值。本文将简述学校德育中数据的缺失及其限度。
1学校德育目标理想有余、依据不足,生活化、科学性不够
就一般意义上的道德教育追求来看,国家关于德育目标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标准中有着明确的表达。它是国家关于道德教育的一般诉求。而具体到每一所学校、每一个道德教育的对象,一般意义上的道德教育诉求应当转化为本土化、定制化、适切性的道德教育选择,换句话说,需要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结合地方和学生的实际制定更加具体化、生活化和科学化的学校德育目标。
但实际上,学校德育目标的形成机制并不那么合理。要么直接搬用国家层面总的课程目标,忽视地方的特殊性和差异性问题;要么空洞、虚渺,忽视道德教育的可行性与具体化;再有甚者,根本缺乏对道德教育目的层面的考量。可以说,无论上述何种形态的学校德育目标,很大程度上都偏离了德育目标的基本逻辑:立足学生实际、紧扣地方文化。换句话说,学校德育目标对各种现实基础的考量存在很大的不足。例如,与地方文化相关的事实性材料、与学生相关的事实性材料,在学校中不仅缺乏必要的收集、统计和分析,更是与学校德育“隔岸相望”。很大程度上,学校德育目标并非基于现实需要的真实型目标,而是基于一般诉求和意识架构的理想型目标,其无疑在理论和实际上都很难站住脚,更不用说目标本身的科学性问题。就此类目标的样态和结果而言,它也势必远离学生的生活境遇、生活问题和生活诉求,造成对学生生活的严重忽视,使得学校道德教育成为“隔空喊话”。
2学校德育内容说理有余、事实不足,感染力、说服力不够
学校德育的内容关联着德育的方式,即有何种形式的内容就会寻求与之相匹配的德育方式。德育作为一种教人成为人的教育,追求人的内在品质的根本提升,因而,它不仅强调对学生行为方式的纠正和规范,更强调学生对道德原理、道德精神的理解和领悟。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容易形成这样一种误区:为了追求成效,凸显结果成为一种普遍诉求。于是,学校德育内容重在强调对道德原理、道德精神的传达,德育方式重在以说服性的口吻让学生接受这些道德理论和精神。
学校德育在内容上对于理的强调、在方式上对于说理的重视,即使凸显了要求学生对理的接纳,但是这些理仍然只是以“说”的方式来呈现,对于学生而言,它们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更无法感知,理的现实性和迫切性就难免会被质疑,教育效果也自然好不到哪去。毕竟与理相关的各种现实依据和社会根源被剥离,各种道德上的理成为纯粹的理本身,学生所学习的只是一个个几乎被抽空了的概念,概念背后的各种事实性材料严重不足。这样就道德教育的叙事方式来看,缺乏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勾连,就缺乏道德教育共情的基础,其德育方式便是乏味的,尤其是缺乏对学生情感、意愿的唤起,教育的感染力势必不足;就道德教育的叙事效果来看,没有真正触及学生的价值困惑,就难以诱发学生内在道德矛盾的转变,难以使学生真正产生内在的道德感悟,教育的说服力自然也不足。
3学校德育评价考核有余、观察不足,综合性、具体化不够
传统的德育评价形式主要包括闭卷考试和教师打分,无论哪一种形式都意味着道德分数测评仍然是学校德育评价的主要依据和方式。某种程度上,这也使得学校德育中存在着“‘道德测量'使德育评价被数据理性所宰制”的局面。
文章来源:《数据分析与知识发现》 网址: http://www.sjfxyzsfx.cn/zonghexinwen/2021/0610/1244.html
上一篇:数据分析,到底要懂多少业务
下一篇:用户为什么会分享?剖析一下自媒体重要数据: